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中,有一群父母默默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,就是那些所謂學困生的父母: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在班上“拖后腿”;經常被老師告狀或叫去談話;給孩子報了各種課外補習班似乎也收效甚微;自家孩子各方面發展似乎都比同齡人要慢一拍……如果“不幸”擁有了一個這樣的孩子,父母需要內心多么強大才可以不焦慮?面對現狀如何做到既不抱怨也不放棄?如何調整心態盡量傳遞給孩子積極正向的能量?
承認孩子不是復制品
我接觸過的學困生父母中,不少人都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有強烈的挫敗感。他們從心里覺得孩子的“失敗”就是他們的失敗,仿佛是他們生產出了一個質量欠佳的產品一樣難受。這種心理在不同學歷背景、不同職業的父母中都存在。
曾有一位自己學歷不高的媽媽沮喪地向我傾訴,她兒子從上學開始就跟不上節奏,總是在班上排名倒數,為此她很是焦慮,也有點兒內疚。想起自己也是從小就學習成績不好,最后都沒考上大學,她覺得是自己的遺傳基因不好,才導致孩子學習也不好。有了這種不客觀的歸因,這位媽媽的焦慮感和挫敗感更加強烈,由此帶來的附加后果,就是將大量精力內耗在了自責和內疚上,而沒有花時間去思考和尋找孩子學習不好的真正原因。孩子大都是敏感的,媽媽的這種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孩子,容易讓孩子給自己貼上標簽,覺得自己可能就是天生不會學習,從而更加失去學習和改變的動力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自身學歷高、知識背景強,但孩子卻學習成績不好。這樣的父母也很容易產生挫敗感,他們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:為什么自己那么優秀,孩子卻那么“平庸”甚至落后呢?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: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名校畢業、研究生學歷,但兒子在小學階段學習一直比較吃力,我為此深感焦慮和沮喪,有時也會因此情緒失控,家里一度出現“不談學習母慈子孝,一談學習雞飛狗跳”的局面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適和認真反思,我認為自己首先需要樹立一個正確認知: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復制品,他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天賦。父母曾經學習不好并不代表孩子也一定不會學習,父母學歷高也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會同樣優秀或是超越父母。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最適合他的人生道路。想明白了這一點,我就不鉆牛角尖也不會和孩子較勁了,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幫助孩子認識自身特點,一起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,然后想辦法鼓勵孩子樹立自信,找到學習的動力和方法。
拋棄比較心 接納孩子本相,幫孩子重建自信
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父母的焦慮很大程度上來自和“別人家孩子”的比較。尤其對于成績不好的孩子,如果只是拿他的學業成績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,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會受到很大打擊,拿他的短板和別人的長項進行比較,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。
改變思路,由橫向比較變為縱向比較。父母不妨試著改變一下思路,不要總是拿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其他同學進行橫向比較,而是讓孩子和自己的以往成績進行比較,如果這一次考試成績比上一次有進步,就值得表揚和鼓勵。我兒子上初中后的一段時間,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,讓他對自己能否學好數學產生了懷疑和不自信。有一次期末考試數學又沒考好,他有點兒沮喪,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仍然沒達到理想成績。我看到了孩子這段時間在學習態度上的進步和付出的努力,就對他說:“你期中考試數學考了多少分?這次成績和期中比是不是有進步了?”在我的提醒下,兒子想起自己這次的數學成績比期中提高了十幾分呢。孩子重拾了信心,后來的數學成績也有了新的突破。
接納孩子,發現他的優點并給予鼓勵。成績不好的孩子本身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,他在學校難以在學業上得到肯定,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,如果回到家后,父母還滿是嫌棄地數落他,或是通過各種方式提醒他“你是個成績不好的差生”,可想而知,孩子心里會是多么難受和絕望。這種心境不利于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,只會讓他更討厭學習。
父母如果能對孩子多一些接納,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并給予鼓勵,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比如有的孩子雖然學習不好但運動能力很好,父母如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將運動方面的天賦特長展現出來,并及時表達對孩子的贊賞,孩子就有可能以此為突破口找到自信,甚至激發他在學習上的興趣和斗志。
堅定內心,不要輕易受外界環境影響。不少父母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,一聽到其他父母說起給孩子報了什么課外班,心里就難免開始焦慮:我是不是也該給孩子報個課外班了?我家孩子成績不好,是不是因為課外沒有補習呢……我并非一概否定課外補習,但父母不應輕易受到環境影響盲目跟風,要在充分了解自家孩子情況的前提下,選擇真正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。
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警惕“劇場效應”,即前排有觀眾站起來看戲,后面的人因為看不清也跟著站起來,最后大家都變成站著看戲,所有人都更累了,實際效果卻還沒有之前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好。這種非理性的攀比和跟風,只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不利影響。
不焦慮不放棄 定睛長遠目標,傳遞正向能量
家有學困生,父母一方面心理上會承受更多壓力,另一方面孩子的學業問題也會牽扯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似乎對他們來說,放松心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但除了“苦大仇深”,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。父母如能調整心態,放下焦慮,用積極態度面對現實,不放棄努力,孩子則會以更樂觀心態面對學習,整個家庭氛圍也會更輕松和諧。
積極尋找原因,幫助孩子克服困難。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肯定是有原因的,或者因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掌握知識點,或者因為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效率低下,或者因為偏科導致發展不平衡……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分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,然后采取切實的應對辦法解決問題。比如孩子在時間管理上不夠自律,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,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制定詳細的時間計劃表,并事先協商好相應的獎懲措施,慢慢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。
關注孩子狀態,和老師保持溝通。孩子如果學業成績不佳,父母不要因為害怕老師責備而產生逃避心理,相反應該主動和老師保持溝通,關注和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。我兒子上小學三年級時,一次語文老師在電話里告訴我,孩子最近上課老走神,不知道什么原因。我回家后一問孩子,他說感覺語文老師不喜歡他,上課時總不叫他發言,所以對上語文課有抵觸情緒。我及時將這個情況反饋給語文老師,老師和孩子作了溝通,并有意識在課堂上多給孩子一些發言機會,讓孩子解開了心結,語文成績也逐漸有了進步。
期許美好未來,激發孩子目標感。人生是場馬拉松,孩子目前學業成績不佳,不代表他會一直都是這樣的狀態,也不代表他就是個失敗者,父母要學會用發展的、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。如果孩子能從挫折中學會樂觀,學會堅強,那這段學習經歷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是有益處的。
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個短期目標和一個長期目標,短期目標可以是本學期的期末考試目標成績,長期目標可以是孩子心儀的大學或專業。訂立目標可以幫助孩子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,同時讓他從現實困難中看到希望,讓他明白只要自己朝著目標踏實努力,就一定可以克服目前的困難,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。
作者:陳明